雕刻远逝的灵魂

洞庭渔人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szqccw.com,最快更新洞庭渔人文集最新章节!

      知道有这么一本书,是在一次宴会上听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向大家热烈推荐。当时是不以为然,想现在还能有那么好的书么?且又是一个在喧哗的文坛几无声息的章诒和。后来,又在媒体上见到若干评论文字,皆是推崇与赞美,各大书店的排行榜上,此书竟奇迹般高居不下。

    于是就买了。于是就读到了那个年代那一群响当当的右派人物的命运。

    作为文革时期大名鼎鼎的“章罗联盟”之领军人物章伯钧的女儿,作为饱尝了牢狱之苦的那个特殊年代的受害者,作者章诒和本可以激愤,本可以怨恨,本可以谴责。她却没有。她从容捉笔,如止水。没有排山倒海,只有涓涓细流;没有狂风骤雨,只有杨柳轻拂。

    只有细节。一个又一个遥远而清晰的细节,却具有了震撼的力量。

    章伯钧,储安平,张伯驹,聂绀驽,罗隆基,史良,康同璧数十年前那一群鲜活的人物,穿越历史的尘烟,借一位沧桑女人的手,或优雅,或沉郁,或慷慨,或激愤“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三三两两地立在我们眼前。

    作者的心是纤细的,也是敏感的,硬把那些岁月尘埃里的不起眼的点滴刻进了自己的心里。然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点滴一笔一划地,雕刻出一个个远逝的灵魂。数载以下,在阳光里亲近他们——从阴雨如晦中走来的灵魂,怎不为那生和死,爱和恨,而叹,而思。

    优雅的生与高贵的死

    对新中国的第一位司法部长史良来说,生是马虎不得的,生就要生得“高贵又美丽”香云纱的裤褂是新中国的电影、话剧里国民党特务的“专业服”史良竟穿着香云纱做的“布拉吉”到司法部去坐部长的位子。还是这位史良,在用过了交通部长家的卫生间后,买了两包共二十四条毛巾,告诉交通部长的夫人:“健生,一条毛巾顶多只能用两周,不能用到发硬”

    为了迎接章伯钧和章乃器两个“大右派”在自己家里的会晤,康同璧,康有为的女儿“穿得最讲究。黑缎暗团花的旗袍,领口和袖口镶有极为漂亮的两道绦子。绦子上,绣的是花鸟蜂蝶图案。那精细绣工所描绘的蝶舞花丛,把生命的旺盛与春天的活泼都从袖口、领边流泻出来。脚上的一双绣花鞋,也是五色焕烂。”“康同璧还让女儿给自己的脸上化了淡妆,抹了香水。”

    这是矫情和奢侈么,在那个“革命”的年代?

    不是,这只是两个女人,一个特殊年代的两个女人,用一种优雅的方式,证明自己优雅的生,而非苟且的生。优雅的生,往往更艰难,更惨痛,因为有不低头,不迎合,需要骨子里的坚强和血液里的执着。苟且却容易得多,只是活着,活着就行。于是,历史只记住那些优雅的生命,因为有那些优雅而不苟且的细节。

    前光明日报总编储安平终于要离开那一个混乱不堪的世界时,给好友留了一张纸条。“纸条洁净,为白色,有二指宽大小,是对折起来的。”“那上面写的是:‘如苍兄,我走了。储’”从此,就走了,谁也不见地走了。

    简单,却如此高贵。

    一个人,自己决定了死,郑重而非草率,决绝而非彷徨,那便不是怯弱,而是勇敢,不是轻视生命,而是爱惜生命,那便是具有了高贵品格的死。“他用死维持着一种精神于不坠,完成了一生的人格追求”

    优雅的生,或者高贵的死,都是为了生命的卓越和尊严。几十年之后,这一生一死,在历史的天空舞蹈,在文字的空间长存。几声叹息,几许钦敬,随时光流向未来。

    因为爱,忘了恨

    爱,总是让人心动,爱到极致,也就忘了恨。

    罗隆基死后,一箱子情书被搜走,这其中就有史良写给他的。在批斗史良时“他们居然把搜去的史良写给老罗的情书,拿出来当材料宣读,并质问史良到底和这个大右派是什么关系。史良直起腰回答:‘我爱他’。”

    经历了波折,受过了创伤,史良和陆殿东的爱情多了几份凄凉和无奈。陆走后,说到他“她一边拿出白手帕擦拭,一边抽噎着说:‘小陆一走,我的生活再也没有好过。他的房间,他的东西,都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那里。我每天都在怀念他,回忆从前的日子。’”

    经历了感情上的背叛的罗隆基,问章伯钧:“你也连累了李大姐,她怎么不同你翻脸呢?”李健生告诉他:“运动到了紧张阶段,上边也派人找我谈话,说应该为自己今后的前途着想了。要赶快和章伯钧划清界限,揭发他的问题。我说我封建思想严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心甘情愿和伯钧一起当右派。”

    这是爱,忽略了恨的纯粹而恒久的爱。

    说到恨,章伯钧一家是有理由恨史良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最亲近的成为最先揭发的。三十年后,李健生和史良在一次活动中一块谈天时,有人不理解:她怎么还能和史良有说有笑?当年就是她出卖了章先生,我们心里都明白,谁也忘不了,难道李大姐自己倒忘了?

    刻骨铭心的恨固然是忘不了的,只是凭借了爱的力量,便把恨留在了过去。

    “中国第一收藏家”张伯驹,把天下绝品统统捐给了国家,以致“富贵一生亦清平一生”临死的时候,想要住个单人或双人病房,医院的人说:“张伯驹不够级别,不能换。”他死后,有人跑到医院,站在门口叫骂:“你们医院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他是国宝!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高干病房?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把那些人,都扒拉一遍,看看哪个的贡献,能赶上张伯驹?”

    骂得痛快,骂得淋漓。

    彭真找章伯钧和罗隆基谈话,提出可以送他们出国。章伯钧回答:“我虽留学德国,三次暂居香港,到过十几个国家,但请转告毛主席,章伯钧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

    这便是那一群虽然有怨有恨,却从来没有失去爱的远逝的灵魂。

    史记遗风,春秋笔法。

    那一些恩怨情仇,那一些风雨烟云,作者录着,读者读着,有许多要追问,有许多要谴责。然死者已去,且时代之罪,历史之过,一切功过是非,俱由时间评定。作者要录的,是历史的原本,是先人的客观,读者要读的,是烟雨中的青山,是灵魂里的血肉,俱是为了那些优雅的生和高贵的死,为了那些包容天地的爱,为了忘却那难以忘却的恨。

    我读往事,往事如烟。

    章诒和说:往事并不如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