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吹故我在

呆羊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szqccw.com,最快更新呆羊文集最新章节!

      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一场一场的西洋音乐会看下来,长笛、小号在中国越来越普及,咱们自产的笙、管、笛、箫,却几乎要被人忘光了,除了音乐学院和民族乐团这类专业的教学、演出机构,就只能到庙里才看得见、听得着。所幸还有戴全先生这样的人。

    戴全自从十四岁拜师学习双管,到今年五十四了,称得起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戴先生认为,既然是民族乐器,在民间就一定得有传承才行。所以建议对民乐不甚了解又很感兴趣的朋友们,多跟戴先生请教,他可以从双管的由来给您讲起: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簧管乐器之一,隋朝从新疆传入中原地区,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最初的名称是筚篥,后人念着写着都挺费劲,就改叫双管了。材质有硬木、花梨、紫檀几种,考究是一方面,主要是换别的材料做,吹出来听着不是味儿。双管的外观看起来跟笛子差不多,但不是一根而是两根,并排扎结在一起,要不怎么叫“双”管呢,别看个头儿挺小,可吹出来的声音奇大,很有些震撼效果,据说某天他在自家楼下吹过一回,把街对面建筑施工扰民的噪音都给压下去了。因为戴先生的夫人身体一直不好,需要静养,所以戴先生从来没在家里吹过,而是去公园、河边、树林这类清静的地方抒发情怀去;在家里,他只给妻子吹吹旋律轻柔的口琴,以至于他爱人压根儿就不知道他还有这么一手儿绝技,这使得戴先生看上去象极了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

    说戴先生是高手,绝非溢美之词,授艺给他的老师在当年就六十多岁了,而且出身于乐师世家,戴先生跟老人家学的既不是五线谱也不是简谱,而是形成于我国晚唐五代时期、现在已经濒临失传的工尺谱。人们常说的“腔”、“调”、“板”、“眼”等概念,就是出自于这种记谱方式。简单举个例子,大家熟悉的“多、来、咪、发、索、拉、西”在工尺谱里,是用“上、尺、工、凡、六、五、乙”这些汉字表示的;而西乐里的“降b、c、d、降e、f、g、a”这些调号,在工尺谱里,是用“上字调、尺字调、小工调、凡字调、六字调、五字调(正宫调)、乙字调”作为标记的,其中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常用。相信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已经有点儿晕了,可人家戴先生满脑子记的都是这些,离开工尺谱还就演奏不了呢。他经常说,现在多数人都学简谱,因为简谱容易记,这当然无可厚非,可工尺谱毕竟是咱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也算是国粹,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断了香火呀。“谁要打算学工尺谱,我一定全心全意地教给他,想学双管的也一样。”唉,你说同样都是搞音乐的,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