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认可与共识(三)

宝逐园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szqccw.com,最快更新奋斗李唐最新章节!

    众人喝了几杯茶水后,都神情放松下来,彼此相望,都从彼此的目光中看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p>

    “殿下,我看之前陛下给的资料,太子对士家大族,有些看法,能否详细说说呢?”房玄龄问道。</p>

    其他几位听到这个问题,都认真的看向李承乾,这是他们看到资料后,最关心的一点,只是之前不知这些都是太子的观点。</p>

    “可以,士家大族,李唐当前心腹大患。必预除之而后快。士族起源很早,发迹于汉朝,到如今,只是家族有不同的变化,存在并发展壮大的根由,没有变化。都是掌控知识的传播,积攒人脉,逐渐发展起来的,他们的行为大部分都是入朝为官,归田育人。”</p>

    “要说士族初心可能是好的,可是随着逐渐的发展,他们逐渐世代为官,人脉积累越来越多,朝野遍布门生故交。大家族一般都是几代为官,甚至几朝为官,在他们的认知里,已经逐渐形成,只知有家,不知有国。天下帝王可换,他们不会换,因为哪个帝王,都需要他们帮忙治理天下。”</p>

    “其实,我认为,形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还在儒家的某些思想。”</p>

    “殿下不可胡言乱语。”魏徵断喝道。</p>

    其他人都是有些严肃起来。</p>

    “太傅先生,不要急,我没有贬低儒家的意思,刚才我说的您忘了?听我说完,如果不对,您在批评也不迟。”</p>

    “不只是儒家,所有学派都差不多。开宗立派的祖师圣贤,基本都是没有错的,可是,他们的弟子传人,因为个人修养的差别,每个人学到的知识,就不是原来圣贤,全部的根本意思了,每个人都会加上自己认为对的理解,再传给自己的弟子,长此以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p>

    “我举一个自己理解的例子,不知对错。孔圣人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何解,现在大部分的解释,都是女人和小人是最难伺候的、最要不得的,也是被瞧不起的,等等类似的说法。可是,在我看来,这就是错误的,以圣贤孔子的修养,不会说出这话。即使说了,也应该是,维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孔圣人说:与自己做学问相比,养活家里的女人,弟子和孩子等一大帮人,是比较难的。”</p>

    “正因为像这样的例子肯定还有很多,儒家讲天地君亲师,就变成了,现在的意思是,只要处于这些位置的人,都是不容质疑,别人也不敢质疑。可是,我认为,天地君亲师,是讲对这些处在这些位置的人,要有尊敬、敬畏之心,而不是完全的盲从,即使发现这些人有错误,也不敢指正,缺少质疑之心,歪曲了圣贤的思想,圣贤的思想理论不就是在不断质疑、探索、思考中得出来的嘛。父皇不是也有犯错的时候,太傅敢直谏,父皇虚心接受,成就了你们之间的佳话嘛。”</p>

    “可是,天下有几个父皇,几个太傅这样的人啊?”李承乾慷慨而谈。</p>

    “何况天地君亲师,本身就有可能犯错误。俗语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最可贵的精神是,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虚心改正。最可怕的,则相反。天地之错在天灾,水患、地震等等灾难,我们治理这些天灾不就是帮着改正错误的吗,人的例子,我已经举了父皇的例子。父皇尚且如此,当今天下还有比父皇还少犯错误的人,我不相信有。”</p>

    听到这里,所有人都放下心来。太子不是否定儒家,只是在说儒家某些人的弊病,这点是客观存在的。</p>

    李世民心里更是乐开了花,我有太子说的这么好吗,看来还要继续保持,为天下人做表率。太子说的对,天下还有比我更英明的人吗,站出来,让我认识认识。</p>

    “孔圣人都说,每日三省吾身,不就是在自我反思,质问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吗,圣人都如此,我们怎么能,自比圣人还要高明呢?”</p>

    “士家大族,就是这些放弃自己所学的圣贤重要的中心思想,再加上既得利益之间的捆绑,逐渐壮大起来了,他们其中大部分,已经背叛了自己当初的理想。这也是大部分儒生的弊病,就是放弃了自我反省的好习惯,和质疑权威、勇于探索的勇气。”</p>

    “如果不剔除这些儒家学问当中的糟粕,士家大族就永远都会有,即使没有了,也会变成其他的形式存在。比如,朝廷派系。”</p>

    “儒家如此,法家亦如此,律法苛刻,脱离实际等等,就是法家的糟粕,都应该剔除。百家亦如此,有些本身思想随着时间的发展,就变成了糟粕,就该消灭其本身。只是,儒、法这两家最重要,因为这是国之本,如果任其糟粕蔓延,国之必亡。”</p>

    “所以士家大族的形成,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儒家思想中糟粕的代表,不适合实际需要的律法和弊政就是法家的糟粕,都必须尽快铲除。到那时,大唐必将更加强大。”</p>

    所有人看着因痛心疾首,而大声疾呼的李承乾,又一次被震撼到了。</p>

    他们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观点,越往深处想,道理越明白。李世民更是想的长远和深入,看看太子,心里非常满意,只冲太子今天的表现,就已经是个合格的继承人了。</p>

    “殿下,可有对付这些问题的办法?”就在众人还在思考中,又是杜如晦突然问道。</p>

    “我知道,朝廷的科举就是削弱士家大族势力影响的举措,只是收效甚微,真正通过科举上来的寒门子弟,能有几个?参加科举的大部分学子,还不是以士家大族及其弟子居多,十之六七有之。取得成绩者,更是十之八九。”</p>

    “要想削弱甚至消灭士家大族,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更需要多种手段并行,彼此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争取把这个过程的时间,尽量缩短。更重要的是找准士家大族的弱点,软肋,这样效果才能更好。”</p>

    “最重要的是,把消灭士家大族的问题,想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消灭之而消灭之,还是为了使大唐更强大,百姓更幸福而消灭之。我以为,相比消灭他们,使大唐更强大,百姓更幸福才是做一切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朝廷的最重要战略目标。”</p>

    “所以对待士家大族的问题,朝廷要战略上藐视他,战术上重视他,其他所有问题都可以这样看待。我们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大唐更强大,百姓更幸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们要让所有已知的地方,最终都成为大唐的天下。”李承乾看着西墙上的地图说道。</p>

    众人一起顺着李承乾的目光,看向巨富地图,心中也充满无限遐想。</p>

    “至于具体的解决办法,就要从找出士家大族的根基和弱点。他们壮大的根本是,掌握知识本身传播的垄断,及话语权和权威性;大量的土地;朝廷中大量的中下层官吏,由此形成的合力,是他们的力量来源。他们的弱点,就是没有政治权威性,失天下民心,因为他们挡住了寒门士子上升的空间,抢夺了普通百姓的发展利益。他们的弱点也最终决定了,他们的优点也就是他们的弱点。”</p>

    “利用他们的弱点,我对他们的优点,有很多种解决办法。”李承乾说道这里,突然故意停住了。</p>

    他要留一些悬念,更是给李世民他们留下仔细思考的时间,今天他已经说的够多了,需要他们真的想明白,并认可自己的理念,才能进行下一步。</p>

    众人正认真听着李承乾的分析,突然发现太子拿起茶杯,喝起茶来,不再言语,都有些迷糊。</p>

    尉迟敬德嚷嚷道:“太子怎么不说了?”</p>

    “一是我觉得现在心中的想法,还不是最好的,不够成熟。二是我今天讲了这么多,都是纸上谈兵,还不知几位大人是否认可。三是我希望解答你们之前所看资料的疑惑。因为那些你们都有了成熟的看法,这样我的解答,你们会准确判断出是否可行,以及对错。这样不浪费大家的时间。”</p>

    “太子今天说的差不多了,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下。还是说说之前的事情吧。”李世民突然说到。</p>

    他也意识到太子今天所说,很多细节需要自己仔细思考,这里的利弊得失,不是表面的现象这些就能全部代表的,值得深入探讨研究。</p>

    “遵命。”众人应声道。</p>

    “殿下,之前所说。我看过后,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标准化和流水线的推广。这方面,不知殿下,有何更具体的想法?”杜如晦问道。</p>

    “杜大人,我认为,推广标准化,朝廷要制定相应的律法,要比现在的律法更细致、更严谨。朝廷要把对百姓生产生活,以及对朝廷有利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制定统一的各行各业的标准。然后根据不同的发展时期,或者具体实际情况,适时修正。”</p>

    “可以先把最基础的,最通用的标准确定。其他的方面,再根据每个行业的具体情况不同,依据实际情况,广泛的调研,最后总结出每个行业需要的标准。制定标准要考虑长远适用性、大范围的通用性,就像秦朝时的很多标准,现在还在用。所以要有战略远见,通过标准化,增强朝廷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权威性。”</p>

    “最基础的,我现在想到了五点,一是十进制,二是长短,三是重量,四是体积,五是钱。前三者所有都通用,也决定着后两者。以后还会有更多种基础标准,到时再根据情况增减。现在朝廷这些标准都有,可是还不够精准。”</p>

    “按照十进制标准,我通过实际观察得出的最合理的标准。重量:用一百粒小黄米为一个单位,作为一克,五十克为一两,十两为一斤,一百斤为一石,二十石为一吨。然后用最不会变化的纯金,制作一两和一斤,两个最常用的标准对照物件。克和吨,是我想出的新单位。”</p>

    “长度:用人的十根头发丝并排摆在一起为一毫米,十毫米为一厘米,十厘米为一分米,十分米为一米,五百米为一里。还是用纯金制作个一米的尺子,上面有一百个毫米刻度。米,是我想出的新单位。”</p>

    “体积:用一厘米作边左右高的一边,形成一个方形空间为一毫升,一千毫升为一升。还是用纯金制作一个盛器,装一升水,满而不溢。”李承乾有些脸红的看着众人,实在是这里的标准,精确度实在太差,只能借用后世的经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