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与人

波心荡月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szqccw.com,最快更新波心荡月文集最新章节!

      前面路口围着一圈人,圈中不断爆出笑声。陆续地有人驻足。

    原来是耍猴戏。一条长长的皮索牵扯着猴与耍猴人。耍猴人高扬着鞭,皮索的另一端,猴按指令做各种人样的动作,谄媚逗引着围观的人们。另有一人沿圈向看热闹的人收“赏”金,如不想掏钱那就请走人。

    穿衣戴帽做人样的猴太乖巧了。围观者兴致勃勃,小孩们更是瞪圆了眼禁不住他们哎哟哎呀的惊叫。

    忽地,人群骚动,鞭哨声凌厉刺耳起来。只见猴丢了帽脱了衣,呲牙咧嘴,极为愤怒地抓向耍猴人。耍猴人青红黑脸的,斥吼着,唾沫横飞,手里的鞭更是毫不留情。猴闪躲着“吱吱”惨叫。猛然地,猴逮住了鞭梢,纵然一跃,攀住了耍猴人的肩。猴与人纠缠扭打在一块。这场景仿佛极强刺激了围观者,人们笑着叫着,指手跳脚,满眼满脸的亢奋。

    猴就这样进入了人的俗世生活,人因它而获得生存或无聊的满足。

    对猴,我一直没有好感。最初不良印象源自小学课本上那个喜新厌旧三心二意没脑子的小猴。初中时英语课本上有猴与鳄鱼的故事,可我觉得故事诠释的不是猴的聪明机灵而是狡猾。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宁可比狗不可比猴”以及诸如“抓耳挠腮”、“尖嘴猴脸”等词莫不对猴饱含讥贬。瞧你那猴样——恐怕不单是喻指人的形体,更多形容了人的举止品性吧。

    暂且抛开猴与人类远祖那层近亲关系,单把猴放在四脚动物群中看,无疑,它们是聪明灵性的。猴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说它们是动物中的智慧者也不为过。

    世界万物皆有其本性的。那猴的本性是什么呢?当不堪人繁琐的指令或不满人吝啬的赐赏,尽管也有激怒后的反击,但更多的是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模仿人类以博取人类的施舍眷顾。这就是它们与生俱来的猴性?

    在猴与人的相处中,人役使着猴,以戏猴为乐以耍猴谋利,人似乎是得益者了。人根本忽视了猴潜移默化的影响:猴立起前肢努力地学作人样,人也悄悄地化作猴形——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不惜以猴孙样谄媚取悦于他人。人驯役着猴又学着猴,这是不是人性自觉的消磨呢?我真不知用“猴样的机灵”一词评价某人是褒还是贬了。

    有人可能会说,你的观点太偏激了,猴的祖宗那个具有叛逆精神英勇无畏的孙行者可是老少喜爱的英雄呢。别忘了那只是人们理想中的一只人化了神化了的石猴,是人一种精神的依托。而散文作家周涛这样说,把孙悟空作了英雄“也是一种悲哀,是我们祖宗精神中所遗传的"猴气"的悲哀。”我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