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

斑竹若茶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szqccw.com,最快更新斑竹若茶文集最新章节!

    农历七月初二,是俺村的庙会。我不知这庙会因何时兴起,自刚记事那时,就听父亲说过庙会。那时年龄太小,也不知道过庙会是啥意思,反正就知道是亲戚要来窜门,村里要唱大戏,挺红火热闹。那时除了过年,我最盼的就是过庙会。因为那年头老百姓家里都不富裕,平时几乎就吃不上大米白面,我家就更是玉茭面窝窝头、高粱面抿格斗顿顿光顾,所以我就盼着在过庙会亲戚来的时候能蹭上三五嘴米饭面饭,也算给自己解馋。管它了,抓住机会就不要亏了自己这张嘴。那时真有这种想法,盼着天天有亲戚来我家,我天天能打嘴尖,嘻嘻!

    长大了一些,我曾经问过父亲和一些年长的老者,都不能说出庙会的起源,只曰年年如此,沿袭至今。偶尔在邻居或朋友处碰到有关书籍,顺手一翻,也没有记载。在村中央的那座老庙,是最好的一个物证。现在看来已经是红墙黄瓦,初一十五也不断有众多的善男信女捐钱赠物、祈祷许愿、乐善布施的圣地,孰不知也曾断壁残垣,墙影斑驳,摇摇欲坠。庙院前面的那几棵苍老而挺拔的老槐树从久远的年代漫步走来,见证着古庙的风雨飘摇,荣辱兴衰,在一代又一代的更替中依然被修缮得庄严肃穆,娇小玲珑。身置其中,令人不油然而生敬畏虔诚之情。

    村里的庙修起有4、5年的光景了,可我就进去过一次,就是刚修起的第一年。记得那年庙会的人特多,有许多是外地赶来的。这些人中真正看戏赶庙的人少,来庙里上香敬佛、祭拜神仙的人多。祭拜的人排成了长队,就跟小学生站队似的,左右各一溜,右边进,左边出。我跟着上香的人从门口的小贩手里买下香纸,虔诚地在神像前许下自己的愿望。据说庙内供奉的是水母娘娘,我不清楚水母娘娘的传说,但是想到一定和水有关,所以我们村从第二年过庙会庙开始,大小总是要下点雨,或者是阴天。这样的想法虽有点迷信,但我还是宁可信其有。

    每逢庙会,人们大多都不去理会庙会的真正意义,倒是各自家中自备酒菜与朋友亲戚一聚,叙叙旧情,拉拉家常。今年的庙会也不例外,单位同事初次登临寒舍,我还特地准备了一番。可是天不作美,七月初二那天也许老天悲悯这些善良的子民,一鼓作气直愣愣下了一天雨,戏台和街道的热闹浪潮被雨水冲刷得宁静而凄清,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同事的兴致,它们如约而至。家中热闹的气氛跟凄清的天气形成明显的反差。我虽然忙乎的一个晚上,但有一种阅尽人间春色的神清气爽,真有“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感。

    翌日之后天气放晴,村里又见车水马龙。戏台处长袍马褂、锣鼓喧天,古典戏曲字正腔圆,街道旁,小摊小贩如潮水一般,喇叭声、叫卖声不绝于耳,村民们在极度热闹的浓烈氛围里,感受着十里八村来参加庙会的繁闹,在小摊前挑选着自己中意的商品。在这样的场面中,也许是村民们一年里最最幸福最高兴的时光。他们一个个人面桃花,面对亲戚、朋友、同事,面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多了一份快乐豪情,一份魂牵梦萦,一份故乡情深。

    家乡的人们,把一生里最美好的祈愿都寄托给了这里最质朴的土地。庙会,自然成了村里的盛事。站在繁闹的街道上,看着淳朴善良的村民,听着他们口中接连不断的说词,那些简单而朴素的愿望,心中萌生出一种感动,祝村民们一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