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无音

愁容骑士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szqccw.com,最快更新愁容骑士文集最新章节!

    “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地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张爱玲

    无可否认,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张爱玲说“写斗争,写壮烈,虽给人‘兴奋’,给人‘力’,但没有美,‘缺乏人性’,也不能给人启示,写出来也不能成为好作品。”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兽欲、生物性、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的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例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要挽住时代的巨轮,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丑恶到荼毒亲生侄女。为满足自己的情欲,以侄女为诱饵来吸引青年人,人性变的何其冰冷,何其可怖?张爱玲作品中把腐朽文化、欲念对人异化展示的最为彻底的莫过于金锁记。曹七巧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金钱,甘愿侍侯一个残废男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也变成了残废。她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压得她心理畸形,变态的令人毛骨悚然。张爱玲围绕着欲望的沉沦把人性心理的暗角

    揭示的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展示了一出“人类古老记忆中的罪恶”

    这份沉重的悲凉背后,郁结了怎样一颗心灵?我们情不自禁的感受到这背后复杂的成因。张爱玲说“如果我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时因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胁。” 早年的失落于家庭,又与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及战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失落感三者相结合,形成了作者深深的悲剧意识。这也形成了作者复杂的心灵,也决定了作者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悲观,也形成了作者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和创作观。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张爱玲所处的是朝不保夕的时代,在香港大学三年级的时候,香港战争爆发。枪声、炮火给她的刺激却是空前的,战争的恐怖已深深渗入她的骨子里,战争给了她幻灭、虚无和绝望。她用冷眼观察乱世中的人生,此时的人生生命变得很淡“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无牵无挂的空虚和绝望。” “文明的末世感”成了她抹不去的“惘惘的威胁“,时代的动荡让她隐隐有了“末日的恐惧”“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的要求。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这也使她喊出了“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在王安忆的的笔下,其悲剧意识与张爱玲有着惊人的相似。但她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生根本境况的清醒而迷惘的认识。在新时代生长起来的人们,未必就一定能够拥有幸福生活的开端。表面上的王琦瑶,是个几多波折却没有生存逼迫,精神拷问。即使在一落千丈的情况下,在文革的浩劫里也是全身而脱,但在她的心灵深处依然有着深重的幻灭感。她找不到生活的依托,她也是在惘惘然的无助里徘徊。在火炉边的小天地里,她讲着没头没尾的故事。然后,私语般的说,这就像是除夕的守岁,可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这种对时间与人生的空幻感觉,也在不知不觉里已经呼之欲出。有人曾这样告诉我们:“悲剧命运,就是悲剧人物的全部可能性的充分实现,在戏剧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可能性的实现逐步展示出来,而终于落得一场空。他的人性就是他的命运。定数当作命运来看,并不像运气一样不可捉摸,而是早已命中注定。表面事物不过街以显示命运的实现而已。也许,通过这样的阐释,我们就可以非常容易的理解望琦瑶命运悲剧的必然性所在了。

    张爱玲在对现世男女极尽反讽和嘲弄里,却也道出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慨然。这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她来自内心深处的悲悯之心。在她笔下,乱世里的男女没有任何依托,他们辗转偷生,匆忙草率的解决到现实。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与范柳原他们各怀心机的走到一起,妄图在婚姻的交换里得到青春与资财这样的资本。然而战争却“使他们达成了一刹那彻底的谅解,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因为在乱世“个人主义是无处容身的,可总有地方容的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一座城市陷落了,却成全了一对无爱的夫妻。这样的情节,在这啼笑皆非的嘲弄里,谁又能说不寄托了张爱玲的一份温情、一点渺茫的希望?而王安忆的同情与关怀,也实实在在的倾注在笔端。那些沉淀在凡俗里的上海市民,看多了繁华覆灭,生生死死,于是也就多了份安然自得。她没有鲁迅似的批判,更多的是一种宽容背后的世故诙谐。在康明逊与王琦瑶的情感故事里,王安忆非常自然的将倾城之恋的传奇演绎到了五十年代的上海“这一对男女,一样的孤独、无聊、没前途,相互之间不乏吸引力,还有着一点真实的同情,是为着长远的利益而隔开,其实不妨抓住眼前的欢爱。虚无就虚无,过眼就过眼,人生本来就像攒在手里的水似的,总是流逝,没什么千秋万载的一说。” 时代在行进,到了王安忆这里,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生的的宿疾却是社会更迭所不能医治的。时代的无常与时光的劫掠,依然是王琦瑶所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她所求的无非是在现实面前抓住一点实在,免的坠入虚空之中。继张爱玲之后,王安忆续写着这个大都市小人物的传奇,这些沉浸在爱恨悲欢中的饮食男女。她穿过了内在的超越力量在一如既往的悲剧剧感里。完成了对这个群体生存状态的真实描摹。

    婚姻与爱情是两位女作家所熟悉的经验世界,那些充满人身况味的情感悲歌在平凡的女人生命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张爱玲热闹的故事背后始终逃不过苍凉和破败的结局。即使暂时得到美满的婚姻也不知道日后究竟会如何。倾城之恋里的流苏婚姻倒手之后第一个感觉是苍凉和失落。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并未得到婚姻的半点幸福,而是在金钱和情欲的挣扎之后得到了毁灭般的惨伤。两位作家以悲悯的情怀为底色,使得他们的作品摆脱了苍白萎缩的格局,接通了某种生命的必然性。长恨歌里王琦瑶这样说到“他们不在想夫妻名分的事,名分到底是为了别人,他们却是为了自己。他们爱的是自己,怨的是自己,别人是插不进嘴的。” 这种看似的豁达,却有一种悲凉意味呼之欲出。其实,无论是张爱玲还是王安亿,真实的平凡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观,那身不由己的让步,展转偷来的欢乐,让他们真正见识了浮世的悲哀。

    悲凉之气,是一个在张爱玲、王安亿小说中凝重的符号。他让读者看到了一种无望背后更加深切的关注和悲悯。那是一股潜入生活之底的力量,我们听不到它,却能感受到心脏在生命个体内坚强的跳动,更唤起了读者源自灵魂深处那冷彻心肺的无尽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