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山寨风情

传说的月亮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szqccw.com,最快更新传说的月亮文集最新章节!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那里地势险要,古木苍天,远离闹市,形成独具风格的一方水土。

    那儿如画般清新秀丽,奇山碧水,云雾缭绕,物种丰富,鸟类颇多,野果丛生一年四季,景象万千。

    那里世世代代混居着土家、苗、汉族等多民族的人们。他们以礼相待、安居乐业,有自己独特的土语、服饰、习俗。

    他们大多亲连亲,心连心,方圆百里皆亲朋,一家有事,全体出动,浩浩荡荡,这大概是多子多福的好处罢。

    在一个村子里,家族式的家庭很多,他们的阁楼依山而建,在翠绿的竹林中紧挨着,或并成一排,或前后左右错落有致。鸟鸣,鸡叫、狗吠不绝于耳,更显山寨之幽雅。

    女大不中留,迟早要出嫁,儿子才能承续香火,住老屋,传宗接代,这是村里不成文的老规矩。

    怪不得村里人都喜欢生儿子,并不是女儿不好,而是想让儿子光宗耀祖,赡养老人。没有提倡计划生育前,村里人好象比着生孩子,有的生了九个女儿,眼看老眼昏花,儿子也没有盼出;而有的一口气生了六七个儿子却盼不到姑娘;不过,好象这样的家庭比较少,大多都天随人愿,有儿有女,虽苦尤甜。

    儿子多的家庭理所当然地成了大户人家,人人敬仰。他们中会有人出头替村里的人办实事,办好事,比如婚、丧之事,他们往往安排妥当,一呼百应,看起来十分威风。

    一家做了什么好吃的,别的几家都会来品尝,大家围着火塘嘻嘻哈哈,吃得热闹,笑得开怀。菜架在红红的火炉上,在铁锅里翻腾,吃得大家满脸红扑扑、汗乎乎的。大家边吃边聊天,或者讲传奇的故事,或者讲笑话,其乐融融。

    很多的晚上,他们就这样互相窜门玩耍,他们吃的、穿的、用的不算太好,甚至在城里人眼里不屑一顾。可是他们心里却热腾腾的,充满了快乐。

    他们对远道而来的客人十分友好,一定会拿出最好的饭菜招呼他们。比如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腊肉,红枣酒,汗烟。你不用担心自己家的亲戚不在家,随处都能看到好心的笑脸,吃到一顿红椒炒腊肉,唱上大碗的红枣酒,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他们平常深居简出,靠种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有着农村人共有的良好品质,勤劳善良,与世无争,过着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

    到如今,他们中很多人家还没有脱贫,不是他们懒惰,而是山区田地少、交通不便、离集市太远。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走很远的山路,在仅有的山腰上开荒,种上黄豆、苞谷,红薯,马铃薯、辣椒、烟草、小米、萝卜等易生长的农作物。

    他们热爱生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男孩子在山林中背柴、捉蛇;女孩子砍青竹、绣鞋垫、织铺盖;男人们编背篓、编草鞋;女人们种菜园、喂家畜。男女老少齐心协力过日子。

    怎奈平地少,水田就少,他们种的稻谷基本上供自己吃,偶然也赶人情,谁家生孩子,办大事,他们都会挑几担稻谷。

    记得一九八o年前后,他们还以苞谷,红薯,马铃薯等作为全家人的主食,一九九o年后就全吃大米了,那些粗粮成了肥猪的美餐。粗粮在城里人眼中算是稀罕物,价格不匪。可是他们却吃怕了。山高路远,这些又卖不到好价钱,只好喂猪了。喂猪也好,家家户户都喂有年猪。那猪大多黑毛,油光发亮,肥头大耳,比城里人用催化剂、垃圾喂出的猪神气,好看,肉鲜味美。他们平时不杀猪,只到年底快过年时才杀,那情形真热闹,猪儿哇哇叫,人们呵呵笑。

    年猪很少到集市上卖,卖也麻烦,不可能背着猪肉翻山越岭,其实卖也难卖出。一方面,附近村寨家家有年猪,另一方面背得太累。只有集市边上的人才卖,或许味道还是没有乡下人家的味道纯正。

    他们把猪大腿随骨外沿扩大整体切下,两前腿小些,两后腿很大,其它猪肉切成巴掌见宽,叫一方肉。挂在火塘上日积月累地烟熏火燎,约半年时间就自动熏成油油、亮亮的,滴出油来,让人眼馋。

    别小看那四个猪腿,在乡下可派上了大用场,小伙子相亲,小姑爷回门,必须带至少一个猪大腿才算好后生。如果你在路上遇到用崭新的背篓背着腊猪大腿的小伙子们,定是相亲的。他们走起路来,左摇右晃着,神气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