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

查,无此人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szqccw.com,最快更新查,无此人文集最新章节!

      12月28日,奶奶的忌日。今天,就已经三年了。好快。

    昨天翻出电脑里存着的旧文章,一一细读,然后发现了这篇写奶奶的。那时候她已经去世。

    12月28日,祭。以此文来怀念吧。

    奶奶,是一个出生在旧社会的小脚女人,集中国旧时女人的所有优良品德于一生。育了六个儿女,坚贞地一个人活了大半辈子。她,温和,贤良,少语,就像任何一个那年代的小脚女人一样。

    我其实是不了解奶奶的,从记事起,奶奶就是一个老人。小脚,走路颤颤巍巍,杵一根拐杖。驼了背,穿件墨绿色的绸缎袄子。雪白头发,带顶黑绸帽——我印象中的奶奶就是这样,一直都是这样,没有变过。很难去想象她曾经年轻时的模样,甚至怀疑她是否年轻过。她的脸就像是布满了年轮的老树干,留下的只有岁月的痕迹,曾经的容颜都已经模糊不见。

    奶奶生活的年代对我而言,实在是太久远。在我们之间的这段长长岁月中,生活发生了太多的变故。裹小脚,十多岁嫁人,生一大堆孩子若不是因为奶奶,我真的很难想象曾经真的有女人是这样地生活。

    我看奶奶,有一种敬畏。她就像是文物,从久远的历史中运来现代展览的文物。我打量着,生怕弄坏了,稀奇着这个历经千难万苦活到现在的女人。

    奶奶的确是有着不一般的身世。

    出身于一个非常富裕的封建地主家庭,是一个千金大小姐。有没有闭月羞花,有没有养尊处优,有没有知书达理,这些都不得而知,因为就连爸爸在对我讲述奶奶的时候也说不清楚。但是我猜想大抵是的,她年老后的温和,慈祥,沉默映照着这个女人一生的温婉,贤良。

    爸爸说,当他还很小的时候,家里很有钱,住在一个很深很大的庭院里,门口还修有一栋防御敌人的“碉堡”就像古时国家在城门外布设的战壕。到了四五十年代,由于是地地道道的地主家庭,生活瞬间塌陷。在那段日子里,奶奶的几个兄弟姐妹们相继自杀,爷爷病故,二女儿被有精神病的丈夫杀死——打击接踵而至。

    奶奶一个人,硬撑着,硬是拉扯大了那一堆孩子。等他们一个个长大后,再让他们自谋生路,一个个离开。

    那样的日子真得很苦,所以爸爸才会16岁就离开家,背着奶奶给他缝的书包,揣着奶奶做的窝窝头。爸爸从没有埋怨过那么小的年纪就必须要背井离乡,他说他的母亲已经很伟大了。——是啊,她只是一个女人,一个平凡普通的女人,却撑起了那几十年生不如死的动乱岁月。

    奶奶不是那种很激越很强悍的女人,风风火火的要和命运做顽强的抗争。而她只是心力交瘁地撑着。也许哭过,痛过,绝望过,在那些日子里惊慌得不知所措,但是她以一个女人最坚韧的肩膀,隐忍地度过了生活中每一段艰苦的日子。

    虽然,她是一个小脚的女人,一个一出生就在封建社会的压抑下生活的女人,像所有旧时中国女人那样,隐忍默默柔弱,但却在最艰难的时候变成最坚强。像小草,任由风吹雨打,任由蹂躏践踏,最终却让生命延续了下去。

    奶奶会用恢恢草做馍馍,会糊风筝,会缝衣服——这些都是奶奶艰难时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做的活计,但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却是那么新奇的玩意儿,每次一回老家就缠着奶奶给我做。

    奶奶带我上山摘过好多好多的恢恢草,给我做过各种各样的风筝,还给我做了很多件小棉袄。——恢恢草做的馍馍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再吃过了,那种滋味早已忘记;那以前的风筝也早已不知所踪;而那些棉袄,我也一次也没穿过,因为每次奶奶做完了寄来的时候,我已经又长高长大,穿不下了。

    所有的一切都成为了一种回忆。

    而如今,每当走到山沟里,小溪边,凡是有草的地方,我都还是会情不自禁地低下头寻找,看看有没有当年奶奶带我去摘的那种恢恢草。很矮,很丑,隐没在不起眼的杂草丛中,低低地扬起头,随风摇曳。

    当大伯查出癌症晚期,将不久于世的时候,他说想要再看看很多年没有见的妈妈。大家就把奶奶接来了成都。只是告诉她说趁着身子骨这两年还能动,过来看看那些出门在外的孩子们。

    我的两个伯伯在成都,奶奶来的时候到每家都住了一小阵子。最后是在我家。

    走之前,在我家吃的最后一顿饭,吃的米线,大伯提议的。——爸爸,大伯,二伯,奶奶还有我都爱吃米线,仿佛是一种遗传。那天大家说得很热闹也很开心,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大伯和奶奶都哭了。仿佛彼此都知道那是她们母子俩最后一次的见面。

    那次是我最后一次见大伯,而最想不到的是,那竟然也成了我最后一次见奶奶。

    大伯在那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我们没有告诉奶奶,直到她去世也没有。但其实,她也许心里早已揣测到,只是我们没有亲口告诉她,她就还可以侥幸地抱着一线希望。她老了,对她自己的生死早已不在乎了,但是她希望她的家人都过得好,那我们就姑且让她以为我们都过得很好吧。

    奶奶在我们家住的那段日子里,白天爸妈上班我上学,没有人陪她。她就每天自己一个人过到马路对面的农田去,在田埂上坐一个下午,等我快放学的时候又一个人走回来。

    那时她已经耳背眼花。我总是很奇怪,她一个人一个下午坐在那里都是在干什么呢?是否是在想自己的曾经?细数这么多年来风风雨雨的岁月?想念曾经在她身边现在已离她而去的人?

    她就这样消磨自己的时光,用回忆,用尽一生的回忆。

    人老了,变得孤单,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想要做些什么却已再没有能力。只是默默地存在,不希望打扰到儿女们的生活。

    前年冬天,奶奶去世了。之前,我总说有时间就回老家看看她,可总也没有去。终于,再也没有机会了。

    那年我寒假回家的时候,妈妈才告诉我奶奶去世的事。拿出对金耳环说是奶奶留给我的,要我以后结婚的时候戴。也留给了堂哥一个金戒指,让他结婚的时候送给他媳妇儿。我和堂哥是小辈里唯一两个还没有成家的。

    如今铂金和钻石或许更加流行,金饰相比显得陈旧古老。但这是个小脚女人,从世纪初那么久远的年代跌跌撞撞带来的啊。她走过来,颤颤巍巍地放这对在她看来十分珍贵的金耳环于另一个女人的手上,祝福她,倾尽生命最后的气力。

    这对耳环,是爷爷送给她的吗?随了她一辈子,刻上了她的爱情,和幸福。那么沉,那么重

    听妈说,临终前奶奶还从贴身衣服里掏出新崭崭的5张100元,分别给了她五个子女。

    没人知道钱是从哪儿攒来的,没人知道这钱在她身上已经放了多久,没人知道她在何时就有了这个计划

    没人知道为什么她还要那么宽厚地对待那些几年都没有回去看过她的孩子们

    妈妈劝说,别哭,这是喜丧。

    奶奶,一个普通的女人,经历了几乎一个世纪的岁月,经历了无数的变故,经历了来来往往几代人。她的一生承载太多,却是我们都不甚了解的。从来都顾不得停下自己俗世间奔波的脚步,想不到要去安抚半刻她的垂老年月,我因此而觉得深深地内疚,并永远地内疚。

    奶奶去世的时候,我才想起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姓饶,叫刘饶氏。

    后来很久以后的某天,偶然翻出奶奶90大寿时爸妈从席间“偷”来的一个寿碗。上面漆着一个猴子抱寿桃的图案,旁边用红色字迹端正地写着:饶朝秀。

    或许真的是一个喜丧吧。

    巴金才不久死了,我很替他高兴。他说过的,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长寿。

    去年组织去松堂临终关怀医院探望老人,更加让我明白这句话。

    所以,奶奶这样走了也很好吧。于她是一种快乐,来世再为人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