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会被打圧下去

李郎憔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szqccw.com,最快更新降仙奇缘最新章节!

    所有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皇帝很是赞许,大赞院长学问高深,并对所有学生和老师都给予了奖励。朱传宗见大家都对忠君思想很是信服,又都在研究,心里纳闷,便也研究起来。

    可是觉得很是无趣,都不过是口号而已,因为和夏老师混熟了,便问他这些思想到底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这样重视?

    夏老师答道:“在瞎子来说,白天是不存在的,在聋子来讲,声音是不存在的,一滴水在常人眼里,只是一滴水而已,可是在佛家眼里,那里有大千世界。只有通晓孔孟思想、知晓皇上每一句话的真谛的人,才能理解忠君爱国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

    朱传宗听了这段话,不由得不服。这日,翰林院内却热闹起来,学生们都议论不休,就是皇上召人去讲经也没这么热闹。朱传宗好奇之下,仔细询问。

    原来是邻近附属国大理国的学者前来访问,他们久闻大梁国学术精深,尤其是翰林院是藏龙卧虎之处,因此特来参观学习。皇上吩咐下来,一定要盛情款待。

    而且让最有学问的老师讲课,以展现我们大国的文化风范。皇上特意拨了许多的银子到翰林院,以准备这次活动。过得月余,一切停当,大理国国士唐齐连前来访问了。

    先是大理国国士唐齐连讲演,羡慕大梁悠久的文化之类的客套话,院长华文章在唐齐连演讲完毕后,首先赠送了一幅小篆书法作为礼物,内容是古人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当华文章即将念到“侉离分裂力谁任”这句时,就被“侉”字卡住,后经人提醒才得以雄续往下念。台下学生们一阵哄笑,华文章倒不怎样,朱传宗可跟着脸红,心想:‘自己准备的东西,也不事先温习一下,这可说不过去。

    难道翰林院事务那么多?连一点时间都抽不出来?’接着,华文章在欢迎唐齐连的欢迎词中道:“诗经有云:‘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我们翰林院的全体师生的心里,都犹如燃烧了一团火一样,热切地欢迎唐先生到访。”

    台下不少人都热烈欢呼,朱传宗身边一个三十多岁的学生却噗嗤笑了,朱传宗道:“请问兄台,你笑什么?”

    那人道:“‘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乃星名,指即心宿。夏历五月,心宿位在中天,六月以后,逐渐偏西,暑热也随之减弱。

    所以‘七月流火’是指天气渐凉,而不是指天气热,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啊!”朱传宗汗颜道:“原来咱们院长在外人面前出丑了,真是丢人啊!请问师兄贵姓高名?”

    那人道:“在下黄其,也不怕告诉你名字。我知道你和院长大人的关系,不过公道自在人心,我便不说,别人也会说的。”

    朱传宗忙道:“黄兄客气了,院长说错了,丢的是我们翰林院和国家的脸,我们再不说,那不更显得我们大梁没有人才了吗?黄兄博学多才,日后一定要多指教才好。”

    黄其见他说话客气,再说听过朱传宗的传闻,知道他是一个有血气有风骨之人,便也笑道:“不敢,朱兄文采了得,我才是久闻呢!”二人正在客气。

    这时一切活动完毕,随后,翰林院请唐齐连题词,唐齐连当场挥毫,写下:“泱泱大学止至善,巍巍黉宫立中南。”院长华文章当众读诵这两句,不过却将“黉宫”(正音当为“宏”宫)念成了“皇宫”(音台下一片笑声。

    朱传宗哭笑不得,道:“黉,是指古代的学校,也称‘黉门’、‘黉宫’、‘黉校’,都是指学校。这些常识我还是懂得的,院长大人老啦!这些字一定是忘记了。”

    黄其道:“不错,后汉书仇览传中有:‘农事既毕,乃令弟子群居,还就黉学’就有这样的说法,而且就像我得中进士,我父亲也这么说:‘黉门施教有方,犬子才得高中’,也不知道院长大人是不是眼花了。”

    朱传宗担忧地道:“今天的活动出了这么多的纰漏,院长恐怕要被弹劾啊!不过出了这么大的错误,就是丢官也不冤枉。”

    黄其知道朱传宗和院长的关系,不能随声附和,道:“别担心,人都免不了犯错。没事的。”翰林院这次出的丑,很快的传遍了天下。

    尤其在民间更是编了许多笑话,不过就像是水中被投了一个石子一样,虽然表面出了很多的涟漪,但是过一阵子却平静的很,朝廷对于这件事情就像是没发生一样,日子一久,黄其也和朱传宗混熟了,便笑道:“人难免犯错,但是咱们大梁的官员们,错了就改嘛!

    改了再继续犯,犯了再改,改完再犯,没有事的。”于情朱传宗应该为华文章高兴的,可是国家法律何在?朱传宗不知道说什么,也只好苦笑摇头。

    翰林院是文化重地,四周都有围墙,是不能随便进去的。大梁法律规定,不是翰林院学生和内部工作人士,撞入翰林院者是死罪。

    可是天下读书人很多,能入翰林院的却是少数,有些读书人不服气,便经常在翰林院外墙贴些诗句对联来挑战院里的学生。这日,翰林院外墙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句中的“李伯阳”

    指的是老子。老子是春秋时候有名的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李耳又叫老聃、老子。传说,李伯阳刚生下来,就用手指着门外的李树。后来,他就用李树的“李”

    做了自己的姓,后来道教的人说老子“生而知之”指刚一生下,就知道天下大事了。墙上的这句上联,说的就是这件事。上联出得挺妙,妙在几个地方:第一,前半句人名的姓“李”跟“李树”有关系,第二“生”是“姓”的偏旁,第三,下半句是个成语,还得用前半句的“生”字开头。

    最后,整句说的又得是古人的一件事儿,而且还采用了对联中的“复字”、“析字”等技巧,这个上联够难对的了。

    翰林院里头,净是些有学问的人。可看了这个上联,都皱着眉头不言语。过了好长时间,也没人能对出下联。偏巧这一天朱传宗和黄其出翰林院出去买些东西,不经意看见了墙上的题句。二人都挺感兴趣,就站在那儿琢磨下联。

    一会儿工夫朱传宗想了出来,就借了一枝毛笔,在墙上添了下联:“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已。”黄其知道朱传宗的下联说的也是一个古人。

    马文渊就是马援,是东汉初年有名的大将,人称伏波将军。马援一生立下了许多战功。他曾立下过誓言:“男子汉应当勇敢地死在战场上,用马皮裹着尸体回家乡!”后来,马援病死军中,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死而后已”也是个成语,意思是干事情要一直到死才算停止。黄其大赞道:“你的对联实在高明,一生一死,不单是对得整齐,还全符合上联的几条妙处。真是让人叹服。”朱传宗道:“黄大哥,你真客气了。

    我知道你学问是最大的。我遇见的人中,除了吴先生之外,没有人如你这么博学了,那些讲课的老师,都不配给你提鞋。”黄其笑道:“我可不敢和吴先生相提并论,你太抬举我了。”

    二人正在行走间,一农夫肩担粪担从他们身旁过,二人经过的街道狭窄,路面坑坑洼洼,不知是装得满还是路面不平,那农夫桶里的粪水晃荡不已,有的竟飞溅出来,二人避让不及,长袍下摆被溅上了点点粪渍。那农夫慌忙搁下粪担,惊恐地立在一旁,两腿瑟瑟发抖,不知所措。

    朱传宗见状,笑着对农夫说道:“仁兄,你知道我的袍子该洗了,特意提醒我吧?”说完,拉着黄其便走,黄其赞叹道:“你真乃当今谦谦君子啊!交你这个小朋友,是我的福气啊!”二人正准备回翰林院换衣服。

    忽然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对二人道:“二位别走,如果不嫌弃的话,请到我家换洗衣服如何啊?我家离这里不远。看你们都是好人,老头我也做点好事。”二人也不愿意带着臭味回去,便道:“如此那麻烦您了。”

    到了那老头家里,二人脱下了衣服,老头拿出两件旧衣让他们换上,虽然衣服破旧,也不太合身,但二人还是穿上了。

    闲聊之下,二人打听到老头名叫薛宏举,也曾是个读书人,是个秀才,可惜一直没中过举,家里有一个女儿,出外给人家缝衣服做工,晚上才回家。

    二人谢过薛宏举,记下地点,等下次来换衣服,便回去了,路上,朱传宗笑道:“黄兄,我们可是有患难之交啊!”黄其道:“岂止是患难之交,还是臭气相投呢!”

    二人一起大笑起来,过了一会儿,黄其道:“其实我很讨厌翰林院的一些习气的。翰林出身的人,由于在朝中长期任职,逐渐形成朋党势力,而且他们进入内阁之后,便有一些同僚、同乡、门生及亲信官员聚结在周围,形成门户。

    阁臣的翰林院经历本是为培养其辅政能力,使其在入阁后就能担起辅弼之任,但却在翰林院过早地沾染了官场的习气,拉帮结派,这很成问题,如此下去,就算真有才能的人,也会被打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