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针

斑竹若茶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szqccw.com,最快更新斑竹若茶文集最新章节!

    我给了女儿一个很漂亮的钥匙袋子,女儿要学着缝一个。找来一块花布头,剪好样子,针线立刻就在女儿手中飞舞起来。

    女儿一本正经缝着钥匙袋。我说:“你也学学用缝纫机,都二十多岁的闺女了,连个缝纫机也不会用,学会了自己方便。”女儿抿嘴一笑说:“现在年轻人谁还学那个,什么也都是买现成的。我不学,学会了受罪。”现在的孩子,会用缝纫机的可能很少了。我让她戴上顶针缝,她不,她说戴上那东西就不会缝了,别扭。也是,这不是做鞋纳底缝衣裳,厚得穿不过针去,非要戴顶真不可。缝好了,女儿拿过来让我看,还真是挺不错。我说了几句鼓励的话:“不错不错,缝的还可以,就这么慢慢来,做的多了手也就熟了。”女儿听了高兴,说要再缝一个比这更好的送给我,我自然高兴一番。女儿的此番举动,让我想起了顶针,想起了那些缝缝补补的日子。

    我拿着一枚顶针问小女,小女说这是缝东西的时候才用的东西,叫不来名字。可能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就连现在的小年轻人也不一定知道。顶针,一个用铁皮或是铝皮做成的环形的小箍,高不足二厘米,厚最多也就是个一毫米,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坑坑儿。这些小坑坑排列整齐,全都是稍微下陷一点,密密的。用铁皮做的是黑灰色的,就是铁皮的本色,用铝做的,在上面镀上一层金黄色,就像一个金戒指。别看它只是个小物件,在做手工针线活的时候,把它戴在右手的中指上,顶着穿了线的针鼻子,可以快捷方便地缝制东西。如果缺了它,钉个纽扣也很难很难,要是做鞋纳底离开它就困难重重,任凭你两个手指怎么用力,针也是纹丝不动。

    依稀记得我第一次戴顶针是给父亲穿的那件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旧棉袄缀扣子。父亲给我找来一个顶针,说这是我母亲用的。母亲那时候只偶尔做一些针线,我们的穿戴大部分都是二姑给我们缝制,有时候是拾掇亲戚穿过的半旧货。我记得那时顶针在我家不是专利货,父亲经常带着它缝衣服,布裤子,缀扣子,补袜子。

    我早早就开始学做针线活了。我虽然是家中的“缺宝”(那个时候最时兴说这词)闺女,但是没有同龄孩子那样的幸福,什么都有母亲给做的现现成成的。高中毕业以后,我家简单的针线活我就全包了。那年头我家里穷,替换的衣服很少,我们的衣服都是早早就把膝盖、屁股磨破了,缝补衣服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我戴上闪闪的顶针,找来旧布头剪好形状,先用针线把布头绷上去,然后就一针一针细细地缝起来。从那时起,顶针就开始伴我缝补生活。

    成家以后,我的小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生活挺艰苦,这只顶针跟随我一起嫁到了婆家。不管顶针是不是母亲的,总是从娘家带过来的,我也就把它看成是母亲的遗物了。从此,顶针就成了我手上的常客,一个“掌中宝”在怀上大女儿的时候,我就开始为女儿的出生做准备。小衣服、尿布都是我亲手缝的。我把不穿的旧衣服一件一件拆掉,给女儿改制成小爬裤、宝宝装。一针一线都没有离开过顶针。等到女儿会走路的时候,我就给女儿做鞋。纳鞋底可是一个辛苦活,如果不用顶针,仅凭手指的力量很难将针穿过那厚厚的底子。同时,纳鞋底还要讲究针脚细密、均匀,这样纳出来的鞋底既好看又结实。以前大人们做的都是千层底的鞋子,女儿虽然穿不了那么厚底的鞋子,我也得一针一线的纳,找上一块好看点的布做鞋面,然后再绣上好看的花朵,有“石榴佛手”“鱼刁莲花”这些我都给女儿绣过,或者是直接找块花布做成鞋帮。看着自己做下的这些东西,心里也挺有成就感满足感的。

    农村时兴每年三月三缝荆芥葫芦给孩子们戴,老年人说能驱邪。女儿小的时候,我都会缝好多,除了给女儿戴,还要给邻居、朋友的孩子。我缝的荆芥葫芦样子挺多的,有公鸡、老虎头、辣椒、猪头、猫猫狗狗都有,红红绿绿都很漂亮,漂亮中凝聚着顶针的一份功劳。许多年过去了,我的针线盒里有了三四枚顶针,它们默默地躺在一起,思忖针脚扎过的每一点皮肤,每一个小坑沉淀了一个日子,沉淀下许多细节,沉淀了许多过往云烟。拿在手里定定地凝望,它们已经被时间打磨成了同一个颜色,我已经不知道哪一枚顶针是母亲留下来的了。仔细端详,仿佛过去的顶针时光又在眼前,里面藏着我许多缝制过的人生,里面散着生活浓重的气味。  

    我那时除了上班,没有什么别的去处,也不爱和朋友去逛逛街、散散步或唱歌跳舞。我是个很恋家的人,也许是从小的穷光景过怕了,生怕我这份光景过不好,所以一下班就回到家里做些家务,多数的时候就是做针线活。有时候我坐在沙发上,穿针引线,女儿眼睛骨溜溜地看着我,趁我不留意,从我的线盒里掏摸出顶针,用她的小手手在几个手指上轮流套着。顶针太大了,套在她的手指上松得稀里哗啦,一溜就从她的小指尖滑下去。有点重量的顶针“骨碌骨碌”翻几个跟头就“哐啷”的一声闷响,滚到缝纫机底下停住了。女儿惊慌得抬起眼睛看看我,我微微一笑,不吱声,女儿趴下把头贴到地面伸手拾起来重玩。顶针伴我这么多年,现在用的少了,这些针线活一丝一缕,一尺一寸,温暖着我的孩子,伴随她们长大。

    生活总是忙碌的。我既要带孩子,又要上班工作,有时候简直忙得不可开交。就这样一路走来,我和顶针一起往针尖使劲穿梭布料的同时,把所有的艰辛,所有的温暖,所有的柔情,一起织进绵绵密密的日子,不知不觉织进我无须言语表达却又那么真实自然、刻骨铭心的生活。纵是琐屑卑微,纵是粗茶淡饭,一针一线却是满腔热情,满心热爱,满怀期望。

    女儿要背书包了,要说给孩子买一个也不是买不起,一个书包也就十来块钱,可是过日子就是这样,能省就省,若果样样都省着点,那一年能省多少,我们收入不高,省下的就是挣下的。我把女儿穿过的旧牛仔裤拆了,给她缝了一个双肩背包,孩子背上很高兴,老师同学都以为是我买下的现成的。细密的针线,漂亮的形状,女儿背在身上,显现着一种自然的美,飘溢着一种素雅的甜,畅快着一种开心的乐。这时我才品味到了做母亲的真正甜蜜,有母亲就是好。

    我给女儿做的东西,不论是衣服、裤子、鞋子,或是其它什么东西,都喜欢在上边绣一些花鸟或小点缀。孩子穿着走在大街上,妈妈们的视线里便多了一个醒目的亮点。她们先是新奇,尔后是羡慕,接着就会说上一句,呀,你妈妈真是一双巧手!这时,女儿就会把胸脯挺得高高的,脸上笑得像开了一朵大红花,让她们好好把这些花草虫鱼看个够,心里的那个滋味,就别提有多美了。

    日子在我的顶针间流淌。等孩子长大了点的时候,我就越有时间做针线了。我平时把一些不穿的旧衣服拆洗得干干净净,熨帖的整整齐齐,一有时间,我就给女儿做衣服,做裤子,做鞋子,用一些平时积攒的花花绿绿的布头给孩子做一个沙包,做一双鞋垫,还有我们的内衣内裤、袜子破了我就缝补起来。也不怕大家笑话,这样的缝缝补补一直持续了好多年,后来家里条件好点了,才不缝补了。那时候,穿上自己亲手缝补的东西,身上有几分温暖和整洁,心里也有几分异样的惊喜。

    女儿一直到六年级毕业,几乎没有穿过几件买下的现成衣服,只是在过年或者是过“六一”的时候我才给孩子买一件半件,大多都是我给孩子以旧改新。我把我们不穿的衣服拆掉,两只袖子给女儿做一条裤子,身上的四片就对成一个马甲,女儿穿在身上,就是一身很合意的套装。没有做过针线的人可能不知道,秋衣秋裤是不能用缝纫机扎的,如果用缝纫机扎,针线处早早就都破成了一个个小窟窿。我那时年轻精力充足,晚上经常睡得很迟,把两条旧秋裤按孩子的身体尺寸剪好,然后一针一针缝,絮上棉花,就是一条柔软的棉裤。

    我用自己积攒的特殊的物质世界,为女儿铺设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童年。走过了玩沙袋的岁月,女儿忽然长大了许多。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儿开始学做手工,自己学扎一个简易的娃娃,给娃娃缝一件小衣服,自己扣子掉了学着钉,袜子破了学着补。尽管做得都不好看,歪歪扭扭,我还是要不停地夸奖一番。

    过光景家里没有什么也不行。逢年过节包个饺子或者是放些什么东西,连一个箐筚(我不知道书面语该怎么说,我是按我们家乡的叫法说的)也没有,我就自己到高粱地里找来剑梢(这也是方言土语),一针一针的缝。这是很难缝的,不光要戴上顶针,每扎一针,还要用手钳捏住连针带线拽过来,一个箐筚缝不下来,戴着顶针的中指早就嵌了深深的一个印。自己缝的箐筚很耐用,熬坏了婆婆好几个。

    有时候大人们看到我做的东西,他们就会向我请教,我就会耐心地把技巧交给他们。我和她们边聊,边教,边做,有时还为她们缝制。她们喜出望外,感谢的话自然是有的。其实,我觉得那个时候我的心最美,最开心,心里就想吃了蜜糖一样,因为是这枚顶针带给我快乐。我和她们的日子在针来线去中流走,情感在细致的缝制里长成,我精心地创设着温暖的生活,给平淡的日子增添着色彩,这里边可有顶针的功劳呀!

    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虽然现在比以前用顶针少了,但是回想起来那时候做的针线,看到我一直用的顶针,在穿针引线之间,顶针在我的心上竟然温暖如玉。

    就是这顶针,它伴我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它紧贴我的心,紧贴我的身体,紧贴我的灵魂。

    就是这顶针,只要带上它,艺术灵感就会在指尖溜出来。这种灵感不需要用人教,来自于我的内心。

    就是这顶针,它伴我无师自通学得一手好针线,自裁自做,从不求人。用我的双手缝缀贫瘠的岁月,把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端端正正。

    就是这顶针,我依靠它做门帘,做枕巾,做枕套,做鞋垫,缝被褥,给孩子们缝一些小猫小狗等小手工制品,依靠它绣花绣凤。

    就是这顶针,它伴我拆拆洗洗,缝缝补补,以旧补新,以次比好,维持着困窘的家境。用一针一线为孩子们缝制着温暖,打理着我的艰苦生活,打理着自己朴素的人生。

    就是这顶针,在我放假或空闲的时候,它就常常陪伴着我,在窗户前暖融融的阳光下,在黑夜柔柔的灯光里,渲染着普通人家平凡而琐细的生活。不用它的时候,我就会放它在盒子里,让享它受一份生活的宁静,享受一份安逸的人生。